Search


文學為誰而寫?
當代華文文學的創作與研究座談

在進入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文學為誰而寫?
當代華文文學的創作與研究座談

在進入二十一世紀後,兩岸作家如何思考新世紀的文學寫作問題,文學依然是為自己而寫?具有崇高的地位嗎?

透過與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學者、作家進行專業對話,多位中國大陸二十世紀中後期的重要作家,包括王蒙(作家,中國國家文化部前部長)、孔見(作家,海南省作協主席)、蔣子龍(作家,中國作協副主席)、明曉溪(作家,代表作《泡沫之夏》、《會有天使替我來愛你》)等,各自闡述所持文學觀點,並藉由對談中所激發的文學圖像、文化觀點與媒介火花中,更促進兩岸作家了解彼此當前的文學現象。

中國當代作家王蒙寫文章不為自己,而是希望有人閱讀,期待收到讀者的來信,從中感受讀者的喜愛、責備或批評。他調侃說,「我必須老老實實的承認,年輕時我特別希望女孩子讀我的書,會得到一種滿意、幸福與快樂的感覺。」

王蒙提到,現在音像技術刺激動人,賣書比起以前不容易,不過他不覺得悲觀,「因為沒有語言符號,思想和情感不可能達到深度」。他認為網路瀏覽不能完全代替紙質書籍的閱讀,文學除瀏覽外,能讓人感到興奮、痛苦,它能折騰你,不完全是種享受。所以不用感傷於文學、小說即將消亡,因為母親總要給小孩講講床邊故事、因為這世界還有懷春,還有愛情,「情書影響一生幸福」,所以文學永遠消滅不了。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zBTXxX2iAc8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國立清華大學成立於1911年清華學堂,1956年在台灣新竹復校,秉持「自強不息,厚德載物」校訓,致力培育德、智、體、群、美五育兼優,兼具科學與人文素養的領導者和社會公民。
View all posts